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展讯】2018“海派书法”刘一闻 鲍贤伦学术对话暨书法作品展

2018“海派书法”

刘一闻 鲍贤伦学术对话

暨书法作品展


学术主持:朱培尔

策  展 人:黄寿耀

主办单位: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

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《山东艺术》杂志社

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荣宝京行艺术馆

对话时间:2018年10月13日上午10点

展览时间:2018年10月13日—10月23日

展览地点:荣宝京行艺术馆(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洪山路一号北京银行11楼)


继2014[入古与出新]鲍贤伦 刘一闻书法篆刻杭州展、2015[临摹与创作]刘一闻 鲍贤伦学术对话暨“墨韵西湖”作品上海展、2016[书对话联]刘一闻 鲍贤伦学术对话暨楹联书法展、2017[碑域书法]刘一闻 鲍贤伦学术对话暨书法作品展余绪,2018[海派书法]刘一闻 鲍贤伦学术对话暨书法作品展10月13日在济南荣宝京行艺术馆开幕。


中国书协副主席、山东省书协主席顾亚龙,山东省政协常委、山东省书协常务副主席孟鸿声,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谭逸冰,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于明诠,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嵇小军,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陈靖,北京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房旭,荣宝京行艺术馆馆长刘明,北京济南商会常务副会长王长涌,山东文联《山东艺术》杂志副主编崔红涛。山海关闲庭艺术馆馆长张爱民,上海得丘园艺术馆馆长赵勇,杭州禹廷艺术馆馆长刘晓霞女士,上海师范大学沈爱良教授,青年艺术家何国门,《投资与理财》杂志主编叶辉,北京凤凰美术馆馆长柳青凯,日照运总集团董事长书法家郑培奎,天大美术馆馆长林玉祝,美术报等新闻媒体记者与爱好者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。本次活动由《中国书法》杂志主编朱培尔先生担任学术主持,浙江美术馆一级美术师、浙江省书协副秘书长黄寿耀担任策展人。主办单位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、《山东艺术》杂志社、荣宝京行艺术馆给予活动鼎立支持。


对话现场


[海派书法]刘一闻 鲍贤伦学术对话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。对话在荣宝京行艺术馆开幕,由朱培尔先生学术主持。

两位老师以海派书法为对话主题,其实是以海派书法做为一个节点,深入浅出,以点带面地以海派书法史、海派书法现象为例,勾画出一个宏大的近现代书法文化景观,以此可以纵观整个书法史,更能为我们当下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社会提供映照和参考,或是为我们当下的书法环境提供更加传统的学理上的指引。

鲍老师说到旧学养,刘老师说到再创造,其实更多的是在讲真正的传承。两位老师俯拾即来的掌故,言谈间的风度,身体力行的方法论,宏观、包容、多元、负责,全盘道来,做为听者,除了句句是金的言传教诲,再就是厚重又传统古风。


刘一闻先生


鲍贤伦先生


——  展览现场 ——





















——  学术对话现场  ——



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于明诠先生


中国书协副主席、山东省书协主席顾亚龙先生



海派书法学术对话(笔记概要)

 

朱培尔先生先从海派书法研究的现状谈起,说自己是带着问题来的。


朱培尔问:海派书法在您们眼里什么样的作品才更有价值?


刘一闻先生说起海派书法的源渊,谈到当时上海贸易的历史地位,更多的画家涌向上海,海派书法是建立在海派绘画的基础上的。


鲍贤伦先生以赵之谦、吴昌硕、沈曾植为例谈到海派书法最大艺术特点是,旧学养,新篇章。


朱先生问:变化流动的群体,从江浙一带来上海的画家,他们有什么特征?


刘先生说到赵之谦的风格吻合了当时上海人的审美习惯。赵之谦画中用洋红和白色,一个艺术能得到当地人的喜爱,一定有他符合当地人学习观赏的特点。西风东渐,艺术生活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潛移默化。海派文化的特点从社会生活中渐渐发展起来。


鲍先生说海派既不是一个区域的名称,也不是一个流派的概念,是一种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。海派文化积累是旧学养成果,是江南文化和欧美工业文明结合的产物。观念和视野打开了,社会进步与市场的打开,使上海成为一个兼容并蓄,开放多元的艺术地域。


本次对话学术主持:《中国书法》杂志主编朱培尔先生


朱先生问:海派从萌芽到成熟应怎么分期?


鲍先生说海派书法兼容并蓄,追求卓越,百花齐放。某一个现象,某一个场景就能决定一种可能。海派书法的群体代表人物每个时期差不多都会有十多个代表人物,大致可以分为早期以吴昌硕、沈曾植、曾熙等等,之后的沈尹默、吴湖帆、白蕉等,后期的王蘧常、谢稚柳,来楚生等,差不多到方去疾等一批人而结束。


刘先生认为海派分期一般是以解放前后为基本分期,前期以民国时期为末端,解放以后以沈尹默、白蕉为代表。海派前期不妨可以追溯的早一点,当时的浙江、江苏、安徽等地的艺术家鱼贯而来,具文献记载咸丰、同治、光绪三代的书画家已经超过三百人了,可见当时人数之大。前海派主要靠书画做为生活的自给,后海派主要是解放以后政府组织了画院和文史馆等等,靠国家给他们薪金生活,而不是以卖字为生了,所以从经济方式上讲,这是前后海派的根本区别。



朱先生问:海派书法早期以碑的创作模式出现,后期则是在帖的方面见长,您们怎么看?


鲍先生认为大家忽视了康有为对海派书法的影响,碑派在早期的创作中是占主导地位的。沈曾植盘旋翻腾的笔致已经开始消弥碑帖的对立,沈曾植、赵之谦以很好的帖学功底解读碑学。到了沈尹默,他开始也是学碑的,从他开始对帖学的笔法有了淸晰的认识,当然后来白蕉比沈更生动,但不能动揺沈的历史地位;沈尹默对帖学的深入难以磨灭的历史功勋。总的来说,在大上海的氛围中,可以碑帖兼容;碑帖的二元结构后来被新材料(西北汉简)打破了。市场让艺术家在上海有了市场的作用是正面和肯定的。市场也促进了书家专注的创作状态。吴昌硕一日有一日之境界。沈曾植写字有人排队等候。总之,观念的开放和学术的立场是紧密相关的。帖学在上海复兴有某种必然性,吴越文化、江南文化经沈尹默的登高一呼,再加上市场的推动、而且市场也不是偏狭的。


刘先生说尽管晚明书坛出现了奇崛之风,以黄道周、张瑞图、倪元璐、王铎、傅山为代表。但清代初期依然是帖学书法的天下,“翁刘梁王”( 翁方纲、刘墉、梁同书、王文治 )便是当时的代表人物。只是清代中期以后,随着出土文物日多,乾嘉学派的兴起,于是碑学书法盛行,出现了邓石如、吴让之、赵之谦、沈曾植这样的代表人物,并且在赵之谦、沈曾植的创作中有碑帖交融的艺术特质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,文化现象即社会现象。



朱先生问:民国时期的艺术品市场和现在的市场有什么区别?艺术家是怎样利用市场来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?


刘先生说吴昌硕的市场庞大,流入日本的吴氏之作即为例证,由此可见市场与创作可以说是相辅相成。吴氏最初学邓石如、杨沂孙,四十岁后把石鼓文做为借鉴对象,其实临摹铜器文字在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,从另一个意义上说,他的后期石鼓文书法是对原始石鼓文的再创造。


鲍先生认为首先要说市场是好事情,扬州八怪如果没有市场的推动,是不可能成名的。海派亦然,旧时代,画面写字是修身而不是谋生的,新时代,谋生需另辟蹊径,市场提供了一个改善生存的条件,上海能聚集那么多艺术家的理由。市场要素,历史地看是积极要素;吴昌硕的临写一日有一日之境界,他的临摹作品也能进八市场,可见市场是很宽容的;当下的市场有很多不成熟,如若成熟或再宽容些,那么对艺术家的创作是益处的。



朱先生问:海派中的画家身份的书法家,尤其是中晚期的如陆俨少、潘天寿等,为什么他们的书法更丰富?


鲍先生说画家书法好,在那个年代比比皆是,甚至比书法家更厉害。画也好,旧学也好,今天书法家要反思的是,我们的整体修养太弱。


刘先生说上海画坛,无论绘画还是书法,旗鼓相当;为画者为书者,只要你的观念正确,能书能画又能刻,书画印并驾齐驱,就厉害了。





——展览作品——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来源:凤凰书画网


精彩回顾


1.【中书协征稿】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征稿启事

2.【中书协投稿】全国第六届妇女书法篆刻展征稿启事

3.【微评】为什么是周慧珺?

4.【快讯】上海市文联召开上海市书协老书家座谈会

5.【考级】2018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书法篆刻考级报名截止

6.【展讯】纪念苏渊雷先生诞辰110周年 ——钵水斋书翰文献展

7.【访谈】60多年啃一个“瓜”,看来乏味,而至味正在其中——韩天衡先生访谈

8.【云展厅】打造不落幕的书法展览会,云展厅尽显青少年书法风采

9.【聚焦】以爱之名,上海经典爱情诗文书写大赛又火了一把!

10.这些年,上海市书协这样创新工作模式

11.【重磅消息】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评选揭晓

12.【重磅消息】上海青年篆刻展评审完毕,评委专家有话说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